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创建于2003年,以“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为学科定位,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创意教育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学院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传播者和倡导者;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正确方向、弘扬社会进步、掌握主流话语权的新闻工作者和传播管理者。学院倡导“实训、实践、实验”教学理念,建设了纪实摄影实验室、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交互媒体设计中心等实验室集群,以及谷河传媒、谷河青年空间、公共传播工作室等实践平台,拥有省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是广东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本科开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两个专业均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政治传播交叉学科博士点,建有广东省舆情大数据与仿真分析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重点基地等省市级科研平台,在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等智库机构承担重要角色,主要围绕数字新闻业研究、大数据与公共传播、视觉传播与交互设计等跨学科方向开展研究。主编出版的《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互联网与国家治理年度报告》、“人文新媒体”系列丛书具有广泛影响力。

二、招生目录

参考22年招生

学习方式

全日制

招生人数

2022年全日制计划招生人数25人

2021年计划招生人数33人,推免14人,统考19人,含2名少干计划,1名退役士兵计划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5新闻与传播实务及研究方法

(4)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五、复试分数线

2021年:政治/外语(55分)业务课(90分)总分(370分)

2020年:政治/外语(52分)业务课(90分)总分(364分)

六、参考书目考试范围

625新闻与传播实务及研究方法: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

《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罗杰斯;

《当代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

《新闻编辑学》蔡雯;

《新闻采访学》蓝鸿文;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

与流派》刘海龙;

625新闻与传播实务及研究方法本科目主要考察学生对采写编评、企业传播、公益传播、政府传播、视觉传播等新闻传播实务问题的熟悉程度,以及对相关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重点考察学生对质化与量化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和将其运用于新闻传播研究的能力。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注重考核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及运用能力,主要包括:1.新闻本源及特点,新闻价值、新闻事业、媒介伦理、传媒体制与新媒体影响等;2.传播学基础、效果研究、受众研究、文化研究、近现代传播史、传播与全球化等;3.社会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和解释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七、录取信息

2021年录取名单:

统考录取18人,统考录取最低分393;最低分374分;

八、2021年复试细则

(一)复试方式

1.复试方式:网络远程复试。

2.复试总分:复试总分占入学总成绩的50%。

3.考核时间:每位考生的复试总时间不少于20分钟。

4.考核办法:以面试为主。复试小组对参加复试的考生进行逐个考核,考生当场回答问题,必要时,复试小组成员会就相关问题进一步提问。

(二)复试内容复试考核内容

原则上应由综合评价、外语应用能力测试、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考核三部分构成。

1.综合评价(占复试成绩的20%)考试内容:结合考生大学学习成绩单、科研成果、竞赛获奖、社会服务等相关资料,对考生既往学业、一贯表现、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等情况进行全面考察。

2.外语应用能力测试(占复试成绩的20%)考试内容:重点考查考生外语应用的基本能力,是否具备本专业研究生入学的基本要求。

3.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考核(占复试成绩的60%)考核内容:重点考查考生对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是否扎实、深厚和宽广,是否具备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的基本要求;考查考生的知识结构、实践(实验)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写作水平等。

(三)考核评分

每位考生复试结束后,由复试小组成员现场独立为考生评分。复试小组成员各自评分的算术平均值为该考生的最终复试成绩。成绩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四舍五入。

本文来源于新祥旭广州考研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