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北京市消协的呼吁,监管部门已经对教培机构的预付费经营模式多次点名批评。
就在一个月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刚刚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其中点名提到,一些无良商家打着“充
值享优惠”的旗号,通过大额折扣诱惑消费者预交大量费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网上收集预付费变得极其便捷,也为卷款跑路行为开辟了通途,甚至被不法分子实施集资诈骗行为所利用。部分地区的行政机关、法院也积压了大量相关案件,消费者权益亟待有效维护。
而在更早之前的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指出,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财务与资产管理的规定,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虽然监管机构已经三令五申,但相关不合理收费行为仍然屡禁不止。
据中消协通报,近期,不少校外教育培训机构陆续出现因经营不善而停业关门的情况,涉及消费者众多,财产损失巨大,类似情况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不少培训机构并不愿意执行,或者打擦边球违规运作”,21世纪教育(港股01598)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直言。
支付隐患与现金流诱惑
监管重压之下,教培机构为何不能快刀斩乱麻?
近年来,伴随着大规模资金涌入教育培训领域,依赖预付费增加现金流已成为教育培训领域心照不宣的潜规则,预付款甚至已经成为教育培训机构吸纳社会资金的一种手段。
长期关注教育的投资人高山曾表示,这是个很大的诱惑,很多企业都想借现金流去扩张。如果没有预付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效率就会下降,预付费相当于是有了用户的资金杠杆,所以很多企业一直在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