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中央部属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校横跨民族大道,位于武汉“光谷”腹地,西面南湖,北临雄楚大道,占地1554亩,校舍面积73万余平米,馆藏图书280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60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60%以上。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开设了10大学科门类的82个本科专业;拥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

位授权点和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湖北省立项建设博士点,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18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0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13个专业领域)学位授权点。授权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全部12个学科门类,包括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工学、理学、医学、农学、艺术等。2013年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兼职教授托马斯?苏德霍夫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团队资料

2012年9月,团中央、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组建中国青年志愿者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通知》,正式将中南民族大学列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高校。学校高度重视支教团招募选拔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团中央、教育部文件精神,下发了《关于招募中国青年志愿者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暨中南民族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通知》,成立研究生支教团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教务处、研究生院、校团委、组织人事部、纪委监察处、学生工作部(处)、招生与就业工作处、科研处、创新创业中心等单位的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采取“公开招募、自愿报名、择优选拔”的方式,严格选拔条件,规范招募流程,于2012年10月,正式成立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简称研支团)。

如今,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经发展到第三届,共计22名优秀学生骨干成为研支团的正式队员,以及包括各院青协骨干、“伴飞”计划等关爱行动志愿者在内的后备队员,共计400余人。随着支教团队伍的发展壮大,支教服务单位已由第一届同乐乡中学的单一学校,扩展到第二届的古宜镇第二中学、古宜镇中心小学、林溪乡中学、和平乡中心小学等4所中小学,第三届计划会增加西藏山南地区,支教地点更加多样化。第一届研支团的队员支教一年期满现已返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第二届研支团的队员正在服务地支教,7月份一年期满也将返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第三届研支团的队员将在今年7月份前往支教服务地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除了在服务地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外,研支团的队员们参与筹建了校党委书记陈达云密切关心的“高原书屋”项目,如今已在山南地区错那县觉拉乡觉拉一小以及隆子县隆子镇新八完小建立了两个“高原书屋”。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队员们在积极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爱心公益资源,成功获得了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受华桥基金会委托转付“走向西部”项目资金款2000元,用于林溪中学的“舞动苗乡,支爱三江”首届民族舞蹈班服装和道具使用;向三江县社会爱心人士筹集了价值8000元的饮水设备,为三江县和平乡中心校12个班级解决了安全饮水难题。研究生支教团的队员们参加了首届湖北青年志愿者公益嘉年华活动及“亲子公益少龙”推介活动;研支团的三届成员分别担任了中南民族大学高级团校支教培训班的三届班主任。

二、组织发展

(一)选拔、培训机制的完善和改进,由以理论指导为主逐渐向实践活动侧重。

1.支教生培训和教学实践。

在研支团组建初期,为了让支教队员更好的适应服务地的工作和生活,结合华中农业大学等其他兄弟院校研究生支教团的发展经验和我校研究生支教团处于发展初期的自身特点,分别开设支教生理论培训课程和中小学教学实践课堂。开设有针对中小学的班级管理、板书设计、教案设计、心理健康、素质拓展等课程;在武汉市洪山高中、中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和武汉旭光中小学等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2. 行政职能岗位实践。

在此基础上,随着培训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改进,除了让队员们适应讲台,更侧重关注队员们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在学校团委等多个部门安排行政职能岗位实践,并积极推选优秀的队员到湖北省志愿者协会等志愿者组织进行实习。在基层实践中表明,学校前期的培训工作为队员胜任多样化的服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