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新闻】 第1384期

前段时间,有网友发布在英国某大学读研究生的课堂情况,视频显示,一眼望去课堂上大多都是中国人,连老师也是中国人,网友纷纷表示“好像就一个外国的”“我们直接用中文上课吧”……与此同时,一些“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报考“双非”院校的行为更引起广泛讨论。在大家热议这两个新兴词汇的背后,那是什么让大学生选择“逆向考研”、“反向留学”?这样的做法可取吗?面对这些现象大学生应该如何选择?

【“逆向考研”其实也并非异类】

“逆向考研”是指一些本科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的学生,意向报考非“双一流”(俗称“双非”)的普通高校。据相关媒体报道,广州大学录取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当中,出现了一批985、211高校毕业生,其中就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毕业生。

对这一现象仔细分析,“逆向考研”的原因很多,但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被动选择,考生考研时因为复习不充分或者发挥失常等原因,使得最终的成绩未达到重点院校的录取分数,所以原本想报考重点大学的学生,就会被迫调剂到一般的学校。另一方面为主动选择,主动选择逆向的原因则为避开考取名牌大学的激烈竞争,一志愿报考“双非”录取概率大。并且考研被常说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的学生不想背负

压力“在海里上不了岸”,不想在考研圈被“卷来卷去”,这才使得一些毕业生在选择院校时走所谓的“下坡路”。但我们也应该理性地看到,不少“双一流”高校学生想选择到“双非”院校就读,实际报考的也大多为这些院校的“一流”专业。而且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实际上是诸多因素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所折射的考研学生心态变化也值得关注。不管如何,选择“逆向考研”的考生是清醒的,他们都在为自己的人生一步一步地做切实的打算,不困于当下,不被环境所缚。

【不能对“反向留学”一概而论】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英国的国际学生数量当中,中国排名第一。原本是令大家喜闻乐见的事情,但不知何时,留学被贴上了“水硕”的标签。有网友质疑留学念硕士的质量,也有人将中国留学生数量作为衡量海外大学是否“水”的标准。“远渡重洋上水硕”的说法其实一直出现在留学圈,也成为了不少人对留学生的刻板印象,甚

至还有大批留学生以此自嘲。虽然留学圈存在着一些备受争议的问题,留学产业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乱象,但不能对所有留学一概而论,我国对留学政策是一以贯之的实行,留学的意义之于留学生自己也是各有不同。

留学是大学生比较向往的一种升学途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出国门,对于他们而言,无论是留学还是“反向留学”,都是利大于弊的,但未来的职场上不会因为“海归”“镀金”而忽略实在能力,文凭只是一方面。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国外的学术和科研资源也是很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有机会去异国他乡深造更是一件值得放手去做的事情。

【选择很重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其实无论“逆向考研”,还是“反向留学”,其实背后还是一个选择问题。在人生之路上,选择经常比努力更重要,而选择的前提,就是追随内心的声音,明确自己的位置,搞清自己的优势,进而找准发展方向。无论是“逆向考研”还是“反向留学”,都只是一个阶段的社会缩影,大学生真正想要通过考研或者留学提升自己,还是要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并且多方面考量。也不要因为陷入“考研热”、“留学潮”而盲目跟风,只有选择适合自己规划的途径才是最好的。

“逆向考研”并非异类,不应对其抱有偏见,“双非”高校也不一定比“双一流”差。不论“逆向考研”的对与错,不应过度评价解读,这或许体现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在教育全球化下,“反向留学”现象值得重视,但也需要摒弃一些对留学生的固有印象,当然留学生自己也应理性选择,树立正确的留学观。无论是“逆向考研”,亦或是“反向留学”,大学生们都应该要选择自己的正向人生。

加入我们

京涛海纳开启“365计划”,面向全校广发英雄帖

撰文 WRITER

赵艺宁 胡振华 邓文文

图片 PICTURE

京涛海纳工作室 网络

编辑 EDITOR

卢锦熙

初审 PRELIMINARY TRIAL

姚温婷

复审 RETRIAL

余潮栋

终审 FINAL TRIAL

朱伟华

版权 COPYRIGHT

由@北理珠京涛海纳工作室 出品

如需转载或引用 请注明作者和来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