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云南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70分)

1.《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因法律条文刻在十二铜表上,故名。法典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该法典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

2.班田制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推行的土地制度。又称班田收授法。班田制仿照唐朝的均田制而制定,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律令国家授予良民土地,一般良民授予口分田,六岁以上男子每人二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六年一班,死后归公;另外按户分给均等的宅地和园地。口分田限终身使用,不准世袭、买卖或转让;宅地和园地为世业田,由田主自由支配。班田制是律令制国家的基础,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3.什叶派

与逊尼派并列为伊斯兰教两大教派之一。该派以拥护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故又称做阿里派,与逊尼派相对。该派只承认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并神化阿里与其后代为“伊玛目”,认为他们是“超人”、“受 安拉保护,永不犯错误”的圣人。经典除《古兰经》外另有“圣训”,崇拜圣徒和圣墓,允许临时婚姻,重视阿术拉节。1502年被伊朗定为国教,延续至今。由于对伊玛目认识的不同,分裂为栽德派、七伊玛目派和十二伊玛目派等支派。

4.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形成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其基本精神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作为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潮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与中世纪封建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基督教会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肯定人是世界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大力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高贵和人的伟大,要求发挥人的才能、追求人的理想。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道”,反对“神道”;崇尚个性自由,攻击禁欲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背弃来世观念,放眼现实世界,以乐观的态度鼓励和号召人们追求荣誉、幸福和物质上的享受。

5.国际联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1920年1月10日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国联成立后,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然而届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6.田中奏折

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呈递的企图吞并中国、征服世界的秘密计划。又称“大陆政策”。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讨论对华政策问题,制定了妄图用武力征服中国的《对华政策纲领》。会后田中把会议内容以奏折形式报告给天皇,即《田中奏折》。内称:“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田中奏折》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史学界以未发现奏折原件为由,对《田中奏折》的真伪问题提出争议。

7.印巴分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亦称印巴分治方案,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而命名,并得到英国国会通过。蒙巴顿方案根据人民宗教信仰,将印度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印巴分治后,英军撤出印度,印度的殖民时代告终。分治后,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印巴战争的爆发,印巴停火后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140分)

1.简述十字军东征的后果

(1)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一场浩劫,它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文化,洗劫了许多城市和乡村,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严重地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的广大劳动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2)十字军东征,打破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在东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西欧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和西部地中海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马赛、巴塞罗那等),取得了地中海的商业霸权。(3)十字军东征,对西欧 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封建主在东征战争中由于死亡或失败而消耗了力量,而城市却在贸易增长的刺激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市民的地位,从而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起来,进而为西欧各国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4)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大大降低了教会威信,教皇权力走向衰落。十字军东征以后,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拜占庭已失去昔日的繁荣,而西欧人却从拜占庭人和阿拉伯那里获得许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

2.简述伊斯兰教的教义和礼仪

伊斯兰教是适应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阿拉伯统一国家逐渐形成。

?教义:①信安拉,②信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先知,也是最伟大的先知),③信后世 ,④信经典,相信《古兰经》是安拉的语言。

?教规(五功):①念功,穆斯林一生都要念诵“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②拜功,穆斯林要履行每日五次的时礼,每周一次的聚礼,宗教节日的会礼 ③课功,应志愿救济穷人,后演变为每人应捐献收入的2.5%为财产税的税收制度 ④斋功,每年回历九月,从日出到日落禁食,戒除一切享乐之事 ⑤朝功,规定每个穆斯林一生至少要到麦加朝拜一次。

3.简述新航路开辟的后果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4.简述德国宗教改革

(一)背景。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由来已久,罗马教廷对德意志在政治上的干预、 在经济上的搜刮,引起德意志各阶层的不满。教皇利奥十世借口修建罗马圣彼得大 教堂,派特使到德意志出售赎罪券,遂引发这场运动。

(二)历程。(1)1517年,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皇派人到德国出卖赎罪券,得到全国响应,成为宗教改革的信号。后来他又相继提出“信仰得救”,《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准则,不承认教会享有解释圣经的绝对权力,主张没收天主教会地产,建立“廉价教会”,建立脱离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等主张。(2)在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下,发生了 1522年骑士暴动和1524年的德国农民战争。德国农民战争失败后,宗教改革继续进行,并创立了路德派新教。(3)1530年,在路德指导下由梅兰希顿等起草的《奥格斯堡信纲》提交奥格斯堡帝国会议讨论,《信纲》重申“因信称义”和反对教皇最高权威的立场。《信纲》虽未被会议接受,但以德文和拉丁文版公布于众,成为新教路德宗的信仰纲领。(4)1531年,新教诸侯结成施马尔卡尔登同盟,迫使查理五世签订《纽伦堡和约》(1532年7月),予新教以宽容。此后新教势力迅速扩大。(5)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达成,决定结束教派之间的战争,承认新教路德宗的合法地位,各邦诸侯可决定本人及本邦居民的宗教信仰,但不承认其他新教教派。至此,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以路德宗取得合法地位而告终。

5.简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

凡-华体系是按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新的实力对比关系,以牺牲战败国和弱小国家的俄利益来重新调整它们之间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帝国主义的新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战败国、进行强盗式分赃的体系;

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是帝国主义反对苏俄、反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反对全世界被压迫民族 和被压迫人民革命斗争的反革命同盟;

是几个相互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大国在战后初期力量对比基础上达成的暂时妥协,内部充满了矛盾与冲突,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走向崩溃。

?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战争国对整个世界国际秩序的重建,该体系代表了战胜国和殖民宗主国的利益。其内部矛盾重重,该体系只是各大国暂时妥协的产物,其本身就蕴含着战争的因素和不稳定性。二战爆发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被彻底摧毁

① 该体系代表的是战胜国和殖民宗主国的利益。是建立在掠夺战败国,镇压各地民族解放运动,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并以反对苏俄为主要目标。② 是各大国暂时妥协的产物,内部蕴含了诸多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式的惩罚加深了战败国和战胜国的矛盾。分赃不均造成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③ 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加剧。它的矛盾性酝酿了它的不稳定性,仅存在二十几年就被德国再次发动的世界大战彻底摧毁。

6.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召开的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了三国在缅甸配合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三国首脑签署 了《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期间,苏联政府对《开罗宣言》表示同意。《开罗宣言》于 1943年12月1日发表。主要内容是:(1)日本归还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2)在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3)战后“使朝鲜自由独立”。(4)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主要国际文件,明确承认了中国收复失地的神圣权利,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

7.简述尼克松主义

1969年7月,尼克松上台不久,正式提出尼克松主义,表示美国要从亚洲实行战略收缩。具体内容是:

(一)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二)缓和同苏联的关系,提出“以谈判代替对抗”。

(三)在军事上,提出“现实威慑战略”,将“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改为“打一个半战争”的战略。

(四)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

(五)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维持全球霸权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其实质是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2.试论万隆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一)内容。1955年4月18-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有29个国家、3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作了题为《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的长篇开幕词。会议议程共有五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 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其中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这是会议取得的一项最重大的成就。这个宣言连同其他有关经济、文化合作及人权、民族自决权等共七项决议,构成《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并经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

(二)意义。亚非会议的意义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亚非会议的国际意义还在于它开始了或增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交往或相互了解,找到了消除隔阂、增强团结的共同基础。会议及其决议创造了一种“万隆精神”,这就是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战斗的精神。

3.试论冷战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冷战期间,美国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产生于40 年代末的正统学派,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作出的 “勇敢反应”,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第二种是产生于60年代的修正学派,认为冷战是由美国最先引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其物质基础是在二战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力量;第三种是产生于70年代的后修正学派。该学派认为,冷战 是由美国和苏联双方作用的结果,他们认为战后苏联的行动是“矛盾的”“防御的”,其能力也是有限的,而杜鲁门政府曲解了苏联的行为,忽视了斯大林的保守主义,夸大了苏联的威胁,错误地把第三世界的反殖民主义运动看作是苏联扩张共产主义的工具,导致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失误。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学者又提出一些观点,大 致分三种:第一种观点重申美国早期正统学派的观点,强调是苏联挑起的冷战;第二 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综合引起的,是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 等方面对立的结果。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 的,而是美苏双方对战后国际形势错误判断造成的。

冷战结束前,中国史学界围绕冷战起源问题的一致共识是,美国是挑起冷战的 罪魁祸首。冷战结束后,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 不少新观点,总的来看,有以下几点:(1)认为冷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2)认为英国在冷战起源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2014云南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70分)

1.《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因法律条文刻在十二铜表上,故名。法典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该法典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

2.班田制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推行的土地制度。又称班田收授法。班田制仿照唐朝的均田制而制定,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律令国家授予良民土地,一般良民授予口分田,六岁以上男子每人二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六年一班,死后归公;另外按户分给均等的宅地和园地。口分田限终身使用,不准世袭、买卖或转让;宅地和园地为世业田,由田主自由支配。班田制是律令制国家的基础,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3.什叶派

与逊尼派并列为伊斯兰教两大教派之一。该派以拥护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故又称做阿里派,与逊尼派相对。该派只承认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并神化阿里与其后代为“伊玛目”,认为他们是“超人”、“受 安拉保护,永不犯错误”的圣人。经典除《古兰经》外另有“圣训”,崇拜圣徒和圣墓,允许临时婚姻,重视阿术拉节。1502年被伊朗定为国教,延续至今。由于对伊玛目认识的不同,分裂为栽德派、七伊玛目派和十二伊玛目派等支派。

4.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形成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其基本精神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作为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潮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与中世纪封建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基督教会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肯定人是世界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大力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高贵和人的伟大,要求发挥人的才能、追求人的理想。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道”,反对“神道”;崇尚个性自由,攻击禁欲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背弃来世观念,放眼现实世界,以乐观的态度鼓励和号召人们追求荣誉、幸福和物质上的享受。

5.国际联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1920年1月10日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国联成立后,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然而届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6.田中奏折

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呈递的企图吞并中国、征服世界的秘密计划。又称“大陆政策”。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讨论对华政策问题,制定了妄图用武力征服中国的《对华政策纲领》。会后田中把会议内容以奏折形式报告给天皇,即《田中奏折》。内称:“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田中奏折》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史学界以未发现奏折原件为由,对《田中奏折》的真伪问题提出争议。

7.印巴分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亦称印巴分治方案,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而命名,并得到英国国会通过。蒙巴顿方案根据人民宗教信仰,将印度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印巴分治后,英军撤出印度,印度的殖民时代告终。分治后,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印巴战争的爆发,印巴停火后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140分)

1.简述十字军东征的后果

(1)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一场浩劫,它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文化,洗劫了许多城市和乡村,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严重地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的广大劳动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2)十字军东征,打破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在东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西欧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和西部地中海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马赛、巴塞罗那等),取得了地中海的商业霸权。(3)十字军东征,对西欧 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封建主在东征战争中由于死亡或失败而消耗了力量,而城市却在贸易增长的刺激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市民的地位,从而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起来,进而为西欧各国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4)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大大降低了教会威信,教皇权力走向衰落。十字军东征以后,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拜占庭已失去昔日的繁荣,而西欧人却从拜占庭人和阿拉伯那里获得许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

2.简述伊斯兰教的教义和礼仪

伊斯兰教是适应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阿拉伯统一国家逐渐形成。

?教义:①信安拉,②信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先知,也是最伟大的先知),③信后世 ,④信经典,相信《古兰经》是安拉的语言。

?教规(五功):①念功,穆斯林一生都要念诵“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②拜功,穆斯林要履行每日五次的时礼,每周一次的聚礼,宗教节日的会礼 ③课功,应志愿救济穷人,后演变为每人应捐献收入的2.5%为财产税的税收制度 ④斋功,每年回历九月,从日出到日落禁食,戒除一切享乐之事 ⑤朝功,规定每个穆斯林一生至少要到麦加朝拜一次。

3.简述新航路开辟的后果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4.简述德国宗教改革

(一)背景。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由来已久,罗马教廷对德意志在政治上的干预、 在经济上的搜刮,引起德意志各阶层的不满。教皇利奥十世借口修建罗马圣彼得大 教堂,派特使到德意志出售赎罪券,遂引发这场运动。

(二)历程。(1)1517年,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皇派人到德国出卖赎罪券,得到全国响应,成为宗教改革的信号。后来他又相继提出“信仰得救”,《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准则,不承认教会享有解释圣经的绝对权力,主张没收天主教会地产,建立“廉价教会”,建立脱离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等主张。(2)在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下,发生了 1522年骑士暴动和1524年的德国农民战争。德国农民战争失败后,宗教改革继续进行,并创立了路德派新教。(3)1530年,在路德指导下由梅兰希顿等起草的《奥格斯堡信纲》提交奥格斯堡帝国会议讨论,《信纲》重申“因信称义”和反对教皇最高权威的立场。《信纲》虽未被会议接受,但以德文和拉丁文版公布于众,成为新教路德宗的信仰纲领。(4)1531年,新教诸侯结成施马尔卡尔登同盟,迫使查理五世签订《纽伦堡和约》(1532年7月),予新教以宽容。此后新教势力迅速扩大。(5)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达成,决定结束教派之间的战争,承认新教路德宗的合法地位,各邦诸侯可决定本人及本邦居民的宗教信仰,但不承认其他新教教派。至此,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以路德宗取得合法地位而告终。

5.简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

凡-华体系是按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新的实力对比关系,以牺牲战败国和弱小国家的俄利益来重新调整它们之间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帝国主义的新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战败国、进行强盗式分赃的体系;

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是帝国主义反对苏俄、反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反对全世界被压迫民族 和被压迫人民革命斗争的反革命同盟;

是几个相互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大国在战后初期力量对比基础上达成的暂时妥协,内部充满了矛盾与冲突,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走向崩溃。

?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战争国对整个世界国际秩序的重建,该体系代表了战胜国和殖民宗主国的利益。其内部矛盾重重,该体系只是各大国暂时妥协的产物,其本身就蕴含着战争的因素和不稳定性。二战爆发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被彻底摧毁

① 该体系代表的是战胜国和殖民宗主国的利益。是建立在掠夺战败国,镇压各地民族解放运动,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并以反对苏俄为主要目标。② 是各大国暂时妥协的产物,内部蕴含了诸多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式的惩罚加深了战败国和战胜国的矛盾。分赃不均造成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③ 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加剧。它的矛盾性酝酿了它的不稳定性,仅存在二十几年就被德国再次发动的世界大战彻底摧毁。

6.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召开的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了三国在缅甸配合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三国首脑签署 了《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期间,苏联政府对《开罗宣言》表示同意。《开罗宣言》于 1943年12月1日发表。主要内容是:(1)日本归还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2)在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3)战后“使朝鲜自由独立”。(4)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主要国际文件,明确承认了中国收复失地的神圣权利,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

7.简述尼克松主义

1969年7月,尼克松上台不久,正式提出尼克松主义,表示美国要从亚洲实行战略收缩。具体内容是:

(一)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二)缓和同苏联的关系,提出“以谈判代替对抗”。

(三)在军事上,提出“现实威慑战略”,将“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改为“打一个半战争”的战略。

(四)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

(五)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维持全球霸权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其实质是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2.试论万隆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一)内容。1955年4月18-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有29个国家、3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作了题为《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的长篇开幕词。会议议程共有五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 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其中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这是会议取得的一项最重大的成就。这个宣言连同其他有关经济、文化合作及人权、民族自决权等共七项决议,构成《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并经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

(二)意义。亚非会议的意义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亚非会议的国际意义还在于它开始了或增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交往或相互了解,找到了消除隔阂、增强团结的共同基础。会议及其决议创造了一种“万隆精神”,这就是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战斗的精神。

3.试论冷战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冷战期间,美国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产生于40 年代末的正统学派,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作出的 “勇敢反应”,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第二种是产生于60年代的修正学派,认为冷战是由美国最先引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其物质基础是在二战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力量;第三种是产生于70年代的后修正学派。该学派认为,冷战 是由美国和苏联双方作用的结果,他们认为战后苏联的行动是“矛盾的”“防御的”,其能力也是有限的,而杜鲁门政府曲解了苏联的行为,忽视了斯大林的保守主义,夸大了苏联的威胁,错误地把第三世界的反殖民主义运动看作是苏联扩张共产主义的工具,导致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失误。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学者又提出一些观点,大 致分三种:第一种观点重申美国早期正统学派的观点,强调是苏联挑起的冷战;第二 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综合引起的,是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 等方面对立的结果。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 的,而是美苏双方对战后国际形势错误判断造成的。

冷战结束前,中国史学界围绕冷战起源问题的一致共识是,美国是挑起冷战的 罪魁祸首。冷战结束后,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 不少新观点,总的来看,有以下几点:(1)认为冷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2)认为英国在冷战起源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