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航
●研究生院简介
●研究生招生简章
●学科简介
●近三年录取分数线
●拟录取人数
●学费及奖学金
一、学校简介
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最早成立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86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三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迄今已有30余年的研究生办学历史。学校现有17个二级学院,1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重庆市“一流学科”,14个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涵盖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目前有各类在读研究生4000余人
学校研究生教育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校内外硕士研究生导师760余人,博士生导师40余人,其中: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外杰青”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等国家级专门人才26人。有教育部重点人才工程人选、重庆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10余人次。
二、研究生招生简章(2023)
一、招生计划
2022年学校预计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00余名(含推荐免试生,以下简称“推免生”),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00余名。
有关招生院系、专业、考试科目、学习方式、拟招生人数及相关说明详见《重庆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拟招生人数不包含拟接收推免生的人数);接收推免生的专业及拟招收人数详见《重庆师范大学2022年招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章程》。拟招生人数仅供考生报考时参考,录取时我校将根据教育部最终下达的招生计划,结合生源情况,对专业招生计划数等进行适当调整。我校预计将于2021年10月20日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发布各学院、各专业2022年实际预录取推免生名单。如有未完成的推免生招生计划,列入统招计划使用。
二、招生类型
1.硕士研究生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研究生在读期间,须全脱产在校学习。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读期间,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其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
2.硕士研究生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
3.我校硕士学位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重在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研究生招生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具体入学日期以通知为准,下同)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报名参加以下专业学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按下列规定执行:
1.报名参加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硕士中的工程管理[代码为125601]和项目管理[代码为125602]、旅游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条中第1、2、3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号)有关规定执行
2.报名参加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条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英语专业类(英语、翻译和商务英语等)
(三)报名参加其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生,须符合(一)条中的各项要求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只招收定向在职硕士研究生
(四)推免生报考重庆师范大学的具体要求参见《重庆师范大学2021年招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章程》
更多详情查看:
https://graduate.cqnu.edu.cn/info/10540/92399.htm
三、学科介绍
数学(重庆市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
1996年获运筹学与控制论硕士点,2011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现设多目标规划理论及方法、最优化算法及应用、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泛函分析等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尤其在广义凸性与向量优化方面,率先引入多种广义不变单调性,给出被国际运筹学界广泛应用的择一定理,该成果被国际同行评价为“是对集值最优化研究的重要贡献”
生物学(重庆市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
2000年获得动物学硕士学位授权,2010年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昆虫分类与分子生物学、资源昆虫及其病原微生物学、鱼类生理及寄生虫学、植物生长发育与遗传资源利用、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开发利用六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
本学科建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11个,拥有重庆高校市级创新团队5个、重庆市教学团队1个,建有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53项,省部级134项,横向26项,各类经费累计450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出版专著11部,发表SCI论文215篇,授权专利28项
应用经济学(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
1998年获批重庆市首个区域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2010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现已形成“欠发达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三峡库区城乡统筹与产业发展研究”、“西部地区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研究”、“薪酬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经济预测与决策理论方法及应用”等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学科90%以上成员均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近5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5部,涌现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与扩散机制研究”、“山地经济集群协同发展研究”等标志性成果,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多项成果被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采纳
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
2001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硕士点授权,200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学科目前已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治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公共伦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发展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方向,提出了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得到学术界和教育部思政司的肯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发展方向,注重实证研究,凸显了研究成果的地方特色和服务导向
学科团队现有成员41人,其中教授16人,博士22人,成员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重庆市首批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3人。学科拥有3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创新人才培育基地
教育学(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
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居28名。现已形成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学前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教育基本理论与政策、职业技术与教师教育五个稳定的优势方向,其中特殊儿童教康整合研究具有全国性影响力,海外华文教育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70人,其中教授29人、博士60人、博士生导师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7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教学名师2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3人,入选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21人。近五年出版专著80部,发表CSSCI论文352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28项,科研经费1199万元,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2项、省级科研奖励9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32篇市级优秀硕士论文
中国语言文学(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
学科拥有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华文教育基地和重庆市抗战文史重点研究基地。现已形成五个研究方向:一是抗战文学与文化研究,主要开展以大后方文学研究为中心的抗战文学与文化研究,编辑出版《抗战文史研究》等连续出版物;二是鲁迅研究,主要研究鲁迅与中外文化之关系,形成了西部地区唯一一支有重要影响的鲁迅研究团队;三是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学研究,主要研究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文学审美倾向、叙事方式、主题、体式等方面的影响;四是中外文论与文学研究,主要开展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化、域外文论的中国化、中外文论与批评的实践等研究;五是汉语语法研究:主要从事汉语虚词的断代或贯通研究、汉语时间、方所范畴的历时共时研究等
本学科教授32人,副教授22人,博士56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先后聘请了吴福祥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冯宪光教授(四川大学“马工程教材”首席专家)、David McRae教授(夏威夷大学)为我院特聘教授,参与学科发展规划、学术研究,承担青年教师培养、研究生指导等工作。本学科成员(不含外聘)有兼职博士生导师5人,省级学术称谓专家8人
外国语言文学(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
目前已形成英语语言学研究、英语国家文学与文化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翻译学研究和日语语言与文化研究5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其中英语语言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特色鲜明,在市内外具有较大影响
学科现有成员3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博士18人。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为54.5%,高级职称比例87.8%;45岁以下专任教师比例为51.5%,56岁以上比例为3%。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项目4项、教育部项目4项,主持省市级项目29项
考古学(重庆市“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
在全国第三次学科评估中,综合排名第13位,居全国师范大学之首;科研指标列全国第5。学科现已凝练形成科技考古、专门考古、先秦考古等3个稳定研究方向。其中,科技考古在小哺乳动物考古方面国内领先;专门考古在三峡地区巴文化、巫文化等研究领域独具特色;先秦考古在文明演进与国家起源、中原与周边互动、长江流域青铜器生产与流通等方面特色明显
学科现有专职教师20名,其中教授11名,博士14名。近年来在《科学通报》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CSSCI刊物140余篇,专著2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省部级重大、重点等项目6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9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
物理学(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
具有光电材料与器件、磁性物理、应用光学、纳米材料与技术四个特色和优势学科研究方向。其中,光电材料与器件方向在改善材料导电稳定性、提高器件发光效率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磁性物理方向在铁磁理论、高自旋极化率、新型智能形状记忆材料与器件等方面获得创新性成果。应用光学方向主要进行光(电)子器件及其集成技术和系统方面的研发。纳米材料与技术方向的研究成果在资源循环利用、环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科拥有“新型功能材料物性及应用”和“新型能源转化材料与器件”两个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现有成员42人,其中正高26人,博士41人,国家级和重庆市级人才16人次。建有“光电功能材料”、“绿色合成与应用”和“光电材料与工程”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近五年,共承担130余项科研项目(国家级31项,省部级重点17项),科研经费2400余万元
化学(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
本学科聚焦国际化学领域重大前沿热点,积极瞄准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及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纳米材料化学3个以基础研究见长兼顾应用的学科方向开展研究,研究如新材料的结构功能化、环境污染物的分离与检测技术、纳米催化材料在绿色化工中的应用等内容与国家和重庆市发展战略紧密联系
学科现有骨干成员20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研究员)12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9人,平均年龄40岁。拥有中科院“百人计划”、重庆市领军人才、巴渝学者等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9人次。本学科建有“绿色合成与应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无机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1个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和2个省部级教学平台。近年来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
地理学(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
现已形成地表过程演化与生态修复、山地人居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环境遥感与GIS应用3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其中,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系统管理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均有重要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及响应、山地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研究、区域旅游规划研究与实践,山地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体系与实践应用等研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在重庆市处于领先水平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9人,其中博士学位32人,占比82%,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3名,海外经历教师1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6人。拥有2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个重庆市教学实验示范中心;近5年共获得课题210项,总经费3641万元,其中纵向课题115项,总经费2030万元,年人均课题1.08项,年人均纵向经费10.4万元;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3项,教学成果获国家二等奖1项和省级一等奖1项;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刊物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95篇,其中,SCI收录21篇、EI收录31篇,出版专著25部、教材6部、译著2部。
生态学(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
学科主要以昆虫、鱼类和植物为研究对象,致力于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理论及应用研究,现设昆虫分子生态学、鱼类生理生态学、动物保护生物学、植物生理生态学等稳定的学科方向,学科特点鲜明、优势突出
学科现有成员26人,其中正高占30.8%,博士学位人员占69.2%,海外研究经历者占38.5%,45岁以下人员占92.3%,队伍中有重庆市“两江学者”1人,“巴渝学者”2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博士生导师2人,另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第六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等省部级以上人才10余人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
学科紧密围绕重庆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6+1”支柱产业,结合电子信息技术、云计算、机器人、物联网、跨境电子商务等IT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凝练了云计算与商务智能、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智能装备与应用、数字农业工程与应用等学科方向
学科现有成员41人,其中正高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23人,博士学位人员占比50%。队伍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322人才工程入选者等省部级人才10余名,聘请了中国科学院绿色智能研究院、HPE重庆分公司、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芯智宇科技有限公司、安博教育集团等兼职导师和教师9名
美术学(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
本学科立足于重庆,面向西南,围绕美术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研究,注重西南民族民间艺术和多元文化的融合,致力于西南民族民间美术和当代美术研究,在绘画艺术与巴渝文化研究、川东北墓葬文化研究、土家族丧葬绘画研究、大足石刻艺术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和现当代艺术大众认知文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研究方向,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本学科现有成员32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4人,博士学位人员12人,队伍中有中国美术家、中国书法家、重庆市社科专家库专家等省部级人才10余人
四、录取分数线
【2021】我校普通计划各专业除下表所列专业之外执行国家一区线。“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复试基本要求:总分在《2021年国家一区线》基础上下降36分,单科不设线
【2021国家线】
【2020】我校普通计划各专业除下表所列专业之外执行国家一区线。我校“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复试基本要求执行“2020年国家一区线”
【2020国家线】
【2019】我校普通计划各专业除下表所列专业之外执行国家一区线,“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国家一区线降80分
【2019国家线】
五、录取数据
2021年报录比
2020年报录比
重庆师范大学2019报录比
六、基本学制、学习形式、学费标准及奖助
(一)基本学制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三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见表
(二)学习形式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形式均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具体学习形式见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三)学费标准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如下:哲学门类(专业代码以01开头)、教育学门类(专业代码以04开头)和历史学门类(专业代码以06开头)学费为每年6000元,艺术学门类(专业代码以13开头)学费为每年8000元,其他学科门类学费标准为每年7000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见表
(四)其他费用和奖助
根据教育部规定,自2014年起,硕士研究生全部实行新的收费制度,具体收费标准按重庆市物价部门的规定执行。考生参加全国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报名、复试(含体检)均应缴纳相应考试费用,具体收费标准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在我校公寓住宿者须缴纳住宿费,标准为1200元/年/人。学校将按照国家和重庆市的相关规定收取学费,同时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提供以下奖、助学金:
1.国家奖学金:20000元/年/人;
2.学业奖学金:3000—8000元/年/人;
3.国家助学金:6000元/年/人;
4.其他助学金:每年通过三助(助教、助研、助管)岗位等形式提供助学金4000元/年/岗位
5.学术科研及社会活动奖学金:每年根据研究成果(论文、专利等)数量和质量以及参加各类竞赛获奖等级进行奖励
(五)学习地点、住宿
(一)录取的考生在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培养
(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统一安排住宿,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原则上不安排住宿
“点赞”与“在看”,考研稳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