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

2.公共管理的性质

(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发展与研究途径

1.公共管理的发展

(1)公共管理发展的学科背景

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典范变迁:

①第一阶段:政治与行政二分法(1900—1926)

以行政学者古德诺、怀特为代表,主张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观点,主张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不要干扰行政,行政应维持价值中立,以追求经济与效率为目标。

②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

在这一阶段,许多行政学者关注建构“行政原则”。魏劳毕于1929年出版的《公共行政的原则》,特别强调有一些科学的行政原则存在,并且这些原则能被认识,PDSDCORB就是行政原则的最佳体现。

③第三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公共行政具有强烈的规范取向,这个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对改进公共行政实务助益不多。

④第四阶段:公共行政即管理学(从1960年—20世纪70年代初期)

这一时期行政的部分学者不满政治取向的公共行政研究,从而转向管理领域寻求发展。这一时期公共行政的基本假设基础包括:

a.公共行政与私部门的行政没有本质的区别;

b.强调一般管理或类同管理;

c.企业绩效优于政府绩效,而主张师法企业,提高政府绩效。

公共行政即管理学的发展,形成了有管理无公共的窘境,完全忽略了公共管理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公私管理之差异,由于大环境之差异,私部门管理的知识、技能、概念与工具,在引入政府部门运用后,产生格格不入甚至失灵的情形。

(2)公共管理发展的时代背景

①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之不满

二战后,在福利国家观念的推动下,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张,政府的职能范围扩大,政府的角色日益多样化,这导致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以提供公共服务。

同时,为支付大量公共开支所采取的重税政策也导致经济竞争力的下降和民众的不满。

②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

a.工业化国家朝着福利国家的方向发展,造成政府每年必须负担庞大的转移性财政支出,拖垮了政府的预算和经济,造成经济衰退、失业率的上升,形成了政治、经济的不稳定。

b.国际经济的自由化趋势所造成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剧,对各国政府均造成巨大的改革压力。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节省政府施政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各国执政者面临的核心课题。

③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a.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膨胀问题、都市化问题等。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b.传统的政府功能已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加之官僚体系本身的缺陷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使政府的存在充满了合法性危机。让公共服务回归社会、市场的呼声日渐高涨,缩小政府职能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

④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

从20世纪70~80年代起,具有保守主义政治倾向的政党在西方执政,新右派学说抨击60年代盛行的社会福利国家和政治的缺点,并认为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更为严重,应将私部门管理引进公部门之中,使政治控制得以强化、预算削减、专业自主性降低、公务员的工会弱化,同时,半竞争性的架构将克服官僚体制天生无效率的弊端。

2.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以及特质

(1)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该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P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定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并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以研究取向而言,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的、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是采用个案研究法。

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特点:

①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的互补之物,成为这些学院教学课程的

方向;

②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

③以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政治性任命官员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2)B途径的公共管理

B途径的公共管理是指以企业管理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B途径的公共管理与P途径的公共管理的区别在于:

①P途径的公共管理试图摆脱传统公共行政,形成独立的管理领域;B途径的公共管理则试图与公共行政合流。

②P途径的公共管理认为公私部门管理有别;B途径的公共管理者则认为公私部门的管理没有质的差异,应以较严谨的态度发展实证理论来描述与解释公私部门的异同。在此前提下,B途径的公共管理者偏好、认同并接受企业管理的概念与工具,并将之引入运用于公共部门的管理。

③P途径的公共管理几乎完全依赖案例研究为获取知识的工具;B途径的公共管理兼采案例研究与量化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

④P途径的公共管理长于个案的处理与分析;B途径的公共管理比较重视学术的研究与理论的建构,长于从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吸取有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⑤P途径的公共管理以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政治性任命人员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B途径的公共管理以具备文官资格的公共管理者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

3.公共管理学的特质

(1)公共管理基本上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基本上是一种介于企业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2)公共管理是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公共管理并不否定公共部门的特性。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任何公共事务的管理必须解决两大问题,即内部技术问题和外部整合问题。当代公共管理非常重视外部整合问题。

(4)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它强调治理,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和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公共管理强调价值的调和,不仅重视“三E”,即经济、效率、效能,同时也重视公平、正义和民主。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政府部门的改革、变革、再造、创新一直是公共管理研究的主体。这反映了公共管理理论与实务之间结合的特性。

Leave a Comment